豫都网 > 房产频道 > 楼市观察 >

2035年郑州都市圈生态环境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

[摘要]把环境治理好,城市“颜值”翻一番,老百姓才会有看得见的“幸福感”。10月13日,大河网政务记者从河南省发展改革委获悉,为有序推进《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(2018—2035年)》实施,构建与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环境支撑保障体系,经省中原城市...

把环境治理好,城市“颜值”翻一番,老百姓才会有看得见的“幸福感”。10月13日,大河网政务记者从河南省发展改革委获悉,为有序推进《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(2018—2035年)》实施,构建与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环境支撑保障体系,经省中原城市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同意,《郑州都市圈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(2020—2035年)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正式编制印发。


  未来郑州都市圈要打造啥样的宜居城市?《规划》给出答案——统筹考虑开封新乡焦作许昌4市其他区域,形成以郑州都市圈为主体的全域生态环保大格局,到2025年,都市圈5市要全部创建成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;到2035年,都市圈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。


 一条生态宜居的幸福路正在铺就。



目标:未来5年,都市圈5市全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


根据《规划》,到2025年,郑州都市圈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,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,城镇人居生态环境更加和谐,区域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,湿地保护率达到50%,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2天,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%,都市圈五市全部创建成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。


到2035年,都市圈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,全面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的和谐都市圈、经济集约高效的绿色都市圈、社会健康文明的宜居都市圈,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。


现状:区域生态格局基础较好,但也面临不小的挑战


当下,郑州都市圈区域生态格局基础较好,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强,环境污染治理成效初现,但也面临着生态安全格局有待优化、生态资源约束趋紧等挑战。


郑州都市圈地跨黄河、淮河与海河三大流域,黄河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郑州形成十字交叉,西北部南太行和西南部嵩山—浮戏山生态屏障功能显著,区域周边太行山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、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生态功能区分布广泛,具有较好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基础。


与此同时,郑州都市圈生态环境发展面临的挑战也不少,如森林面积总量仍然偏小,分布不均。黄河沿线地区生态功能有待提升,天然生态环境资源匮乏、空气环境治理压力较大。五市生态建设仍处于各自为战状态,生态服务功能的叠加效应难以有效发挥。


布局:“一轴、一心、一带,双环、多廊、多点”格局


如何打破生态发展的“僵局”?《规划》画出了蓝图,要构建“一轴、一心、一带,双环、多廊、多点”的区域生态格局。



打造黄河绿色发展轴。实施沿黄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,构建堤内“绿网”。推进黄河大堤外侧宽防护林带建设,打造以自然生态要素为主体的都市圈东西向绿色发展轴。


高标准建设郑汴港生态绿心。充分发挥雁鸣湖森林公园、中牟森林公园、贾鲁河等生态资源优势,系统织补森林、湿地等生态空间。规划建设中华生物园,强化雁鸣湖—官渡—杏花营—朱仙镇等城镇节点作用,打造世界级品质的市民休闲游憩乐园。


全面提升南水北调生态带功能。加强南水北调中线沿线防护林带建设,完善干渠沿线中心城区段生态文化公园体系,打造都市圈南北向生态涵养与景观带。


协同建设都市圈双层绿环。打造以郑州环城高速绿廊为骨架、以郊野公园和生态农业为主体的都市圈生态内环。加强太行山、嵩山等山区植树造林,实施东南部平原地区植树造林工程,打造都市圈生态外环。


贯通多层多维区域生态廊道系统。加快颍河、贾鲁河、涡河、运粮河、惠济河等河流水系和京广高铁、陇海高铁等交通通道沿线防护林带建设,构建跨区域骨干生态廊道系统。构建骑行绿道、步行绿道等各类绿色通道,形成慢行绿道系统。


布局均衡协同的生态节点。积极推进森林公园、湿地公园、郊野公园等生态节点规划布局,消除绿色空间盲区。


实施:同保共育区域生态系统、同防共治区域生态环境、协同发展生态经济


《规划》也为具体实施指明了方向。


实施伏牛山和南太行森林提质增量工程,推进荥阳南部矿山区、新郑始祖山、焦作北山、新乡凤凰山等破损山体森林植被恢复,开展巩义、荥阳黄土山区治理等林业重点工程。


统筹郑州、焦作、新乡、开封四市黄河堤内堤外森林资源,实施黄河两岸生态治理、规模绿化连片提升工程,加强沿黄林带系统建设,打造沿黄森林生态系统。


统筹黄河、南水北调中线等水资源配置利用,实施区域“四水同治”十大水利工程,建设小浪底北灌区、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、赵口引黄灌区二期等项目建设,推进郑州市西水东引、郑汴一体化郑州东部区域南水北调中部供水等项目前期工作。


推进都市圈30万千瓦及以下的燃煤机组关停或改为燃气机组,协同开展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,到2025年都市圈火电平均供电煤耗控制在300克标煤/千瓦时以下。


开发南太行森林探险游、嵩山康养度假游、郑汴焦沿黄湿地休闲科普游等生态旅游产品,加快太行绿道、黄河绿道、平原绿道等旅游通道建设,打造绿色宜人的生态休闲空间。


打造全球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。联合打造中华古都、中国功夫、黄河丝路等精品文化旅游线路,规划建设南太行国家健身步道,推进郑焦“两山两拳”文旅融合示范带和郑汴港生态文化创意基地建设,强化大遗址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。


联动:实施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8大标志性工程


如何让都市圈5地充分联动?


《规划》提出,实施8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,率先开展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与治理机制改革探索。


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工程。启动郑州至开封段百公里沿黄生态廊道和黄河新乡段170余公里生态廊道建设。


中华生物园建设工程。在郑州航空港区、开封尉氏县、许昌鄢陵县和建安区的部分区域内,通过系统配置森林、湿地等生态空间,打造生物多样性保育示范区。


郑汴港生态绿心建设工程。在郑州中牟县、航空港区和开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、尉氏县的部分区域内,植入人文旅游、国际交往等功能,打造都市圈绿核和地域特色城市会客厅。


南太行山生态屏障建设工程。在新乡凤泉区和焦作市解放区山阳区马村区中站区内,共同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,打造都市圈北部生态安全屏障。


西部生态屏障建设工程。在郑州巩义市、登封市、荥阳市、新郑市、新密市和许昌禹州市的部分区域内,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,打造都市圈西部重要的生态源地。


南水北调防护带建设工程。在郑州、新乡、焦作、许昌四市南水北调中线沿线两岸沿线(县、市、区),提升防护林带功能和质量,打造生态保护带。


大运河生态文化带建设工程。在郑州、开封、焦作、新乡等四市大运河沿线(县、市、区),打造运河生态文化带,强化对运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利用与活态传承,打造运河生态文化融合带。


“两山两拳”文旅融合示范带建设工程。在郑州登封市和焦作武陟县、温县的部分区域内,打造以“云台山—陈家沟—少林寺—嵩山”等精品旅游线路为主体的都市圈生态、文化、旅游协同发展先行区。


《2035年郑州都市圈生态环境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》河南新闻-豫都网提供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house.yuduxx.com/lsgc/825497.html,谢谢合作!

[责任编辑:admin]

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

1、未经豫都网(以下简称本网)许可,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。

2、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,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,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3、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,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。

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>>

返回豫都网首页
版权所有: 豫都网 Copyright(c) 2010-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.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
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,请来信通知,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,谢谢!邮箱:admin@yuduxx.com
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